3月20日,由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员会、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呼和浩特投融资大会”于呼和浩特举办。大会以“投资青城·产融共赢”为主题,邀请投资界、产业界各方代表齐聚青城。聚焦“六大产业集群”聚商融智,切实推动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支持“强首府”工程,加速推动呼和浩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本场《优化投资生态布局,携手打造产业高地》高端对话,由启迪之星创投总经理、主管合伙人刘博主持,对话嘉宾为:
陈万翔东方嘉富创始合伙人、CEO
冯大任中财融商董事长
高 航复星锐正资本董事总经理
胡 可长石资本管理合伙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以下为对话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刘博: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非常荣幸借清科这个平台遇到了投资行业非常卓越的投资机构代表。投资本身是千人千面,千行百业,今天他们将把他们的经验和在呼和浩特布局的情况,分享给大家。
首先邀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机构。
陈万翔:我是东方嘉富陈万翔,来自春节以后“出圈”的杭州,我们是浙江省国有上市金控平台浙江东方旗下“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一家混合所有制科创投资机构。2016年成立至今管理了160多亿资金,投了120多个项目,主要聚焦在先进制造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命科技领域的早中期科创企业的投资。
去年我们有幸中选了国家中小基金的管理人,很快要在内蒙古发起设立一支近20亿的科创基金,后续也希望得到自治区,包括呼市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关心。争取通过基金平台,架设内蒙跟浙江,跟北京,以及被投科创企业的一些连接。
冯大任:中财融商是依托中央财经大学校友会背景,发起成立的一个专门从事政府投资基金管理的专业基金公司。目前我们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产品超过了60支,认缴规模超过了500亿,投资项目超过100个。在内蒙古自治区我们也承接了文化产业基金和重点产业基金的投资管理,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基金也是由我们负责运作,此外还包括包头市的母基金和通辽市的母基金的管理。
目前我们在呼和浩特投资的规模大概有10亿左右,投了10余个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小巨人”企业——显鸿科技,我们是他2021年那轮的领投方。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呼和浩特,谢谢大家!
高航:复星锐正资本成立于2013年,是复星旗下唯一的专注在新能源、新出海、新材料领域的全球化投资机构,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美国硅谷、以色列、印度、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我们重点关注几个板块,第一个是新兴信息及材料技术,比如说AI、机器人、半导体等。另外非常关注绿色生产制造,比如说合成生物学以及相关长下游生物技术等。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我们希望未来能把我们关于绿色能源,绿色生物制造的被投企业群以及产业资源,可以带到青城。
胡可:长石资本于2017年全面专注于硬科技投资,在管的3只硬科技基金均致力于构建产业链的价值网络,我们持续关注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和具身智能三大核心产业的芯片、材料、高端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等三大赛道的投资机会。目前管理总规模25亿,累计投了56个项目,其中一期基金已投24个项目中有11个项目实现IPO。
我们的LP涵盖了硬科技领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和牵引力的产业领袖,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包括成都策源资本、中金资本、上海科创中心、深创投、粤科金融、东莞金控、珠海正菱、衢州金控等机构资本;第二部分是包括卓胜微、迈为股份等上市公司的产业资本;第三部分是来自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半导体产业界的创始人和高管,和以华中科大母基金、电子科大校友基金为代表的国内顶尖理工科大学母基金和校友基金。
很高兴来到呼和浩特,谢谢大家!
刘博:启迪之星创投特点比较明确,前身源于1994年成立的清华科技园,专注早、小、硬的早期机构,尤其是第一轮和第二轮的投资。各位嘉宾有产业出身的,有创业出身的,像胡总是创而优则投,而复星锐正是非常典型的垂直于产业的美元基金,另外两位也是城市合伙人级别的投资机构。
这两年大家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自中国创投发展30年以来,早、小、硬从来没有被提到现在这样的高度,早期投资从来都是一个小众的存在。但是近几年,整个投资行业,不管是VC、PE或是一些券商都来找我们,问早、小、硬怎么投?早期的企业在哪里?未来的投资趋势在哪?今天也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在早、小、硬领域,未来的投资方向在哪?投资的策略和独家秘笈是什么?
胡可:投小投早投硬科技,对长石资本说,过往是在中后期的项目比较多,但是这两年我们关注早期和中早期的项目。我们的LP和GP大部分来自于产业和高校,有天生的优势。
我们的第三支硬科技基金注册在成都,我自己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长石就和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合作成立了一个创新中心,第一,帮助被投的项目在产学研上合作,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提供很大的支持。第二,我们也能够挖掘一些中早期的项目源,这里分享一个数据,成都市在科创板开板以后,上市了20多家上市企业,其中50%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友企业。
长石通过加强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合作,与项目方、地方政府更多地联合在一起。第三支基金去年在成都落地以后,我们已经投了五个项目,其中有三个项目就是电子科技大学校友的项目。
刘博:胡总是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基金的典型代表,也是30位发起人之一。我们作为清华大学校友会的早期投资基金,最关注的也是创新源头的布局,我们在生产要素方面是非常有底蕴,有基础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是什么?是科技、人才和创新,早、小、硬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怎么把握住早期的这些人才和科技成果,利用创新的机制给他们赋能,利用跟产业的链接去洞察产业的趋势,相信胡总在早期投资方面有非常多的见解和认知。
复星锐正是非常典型的以产业背景牵引的专业投资机构,原来高总在蒙牛担任投资董事总经理,对呼和浩特应该非常了解。请高总分享一下您在生物医药、合成材料这个领域的投资,以及对未来投资趋势的见解。
高航:顺着忠民理事长讲的,投资更多的要围绕着产业,产业要围绕着生态系统去搭建。生物制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板块,比如说随着AI使能技术的进步,通过干实验和湿实验的有效快速的结合,可以从开发、生产和制造全生命周期更加绿色便捷,可以使得化工、医药、化妆、个护、营养品等不同的领域有机会得到整个产业的升级。
原来讲的投后期,为什么现在投早期?原来项目少,钱少,大家都会找一些确定性非常强的项目。随着不同资本市场的开启,十几年前的创业板,几年前的科创板、北交所,从退出的角度来看,资本本意都是非常愿意投后期,投确定性的东西。
但是随着新型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同技术的变革已经使得后期项目越来越少。例如,在生物制造领域,融资到很后期阶段接近上市的项目屈指可数,但是科研院所和众多产业巨头孵化项目中却存在大量新型管线和新技术的机会。比如最近我们看到,AI、量子计算等技术已经开始跨界与传统行业结合。未来,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个方向是新型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点,以及新型管线和降本增效路径的探索。
如果此时再有优质的新型能源以及水电气等相关能源的支持,我相信未来行业发展将越来越好。因此,我们也会重点布局这一领域。同时,我们将充分利用复星在精细化工、消费、出海、医疗等板块的核心产业优势,为相关领域赋能。这是我们大致的投资策略。
刘博:生、化、环、材在上一个时代是重资产投入的一个方向,发展比较稳健,有明显的周期体现。
随着AI、高端装备等一系列科技的进步,渗透到各个工业底层的高质量发展中,“早、小、硬”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多了。比如我们2014年第一轮投的清华大学创业团队的蓝晶微生物,是新材料生物合成企业,号称一级市场第一股,我们投的时候2000万估值,现在70亿估值,我们认为像这样的企业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我想结合呼和浩特在新材料,包括生物合成领域的产业优势和基础的底层优势,一定能让新的技术渗透到这些产业优势里面,共同助力整个行业的提级和增效。
无论是在“早、小、硬”,还是在各个领域,冯总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的布局,而且投资了很多传统产业升级的项目,也请冯总分享一下您在投资阶段,投资趋势,以及对行业的一些理解。
冯大任:内蒙古自治区有118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呼和浩特是内蒙自治区的首府,也是全中国距离首都最近的城市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人才储备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
这些年我们注意到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在快速发展,我们也在思考有没有可能把呼和浩特打造成新能源、新材料这个领域生产材料、生产装备,甚至是上游工业母机全产业链条制造基地,可以充分依托首府地理优势、人才优势背景,来服务整个内蒙古自治区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甚至辐射整个京津冀地区和华北西北地区产业面。这也是我们公司内部重点学习研究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呼和浩特政府的工作报告以后,提出的未来三年重点规划和目标。
刘博:谢谢冯总。现在杭州非常“热”,我前两天在北京接待杭州的领导,我说杭州这么“热”,你们怎么来北京了?现在整个杭州的创新氛围和投资也被“六小龙”极大的触动和极大的引导,陈总在杭州有什么感受,包括做投资,您的独家投资秘笈是什么?
陈万翔:我是四川人,1995年到杭州,我到浙江待了30年,对整个浙商,对杭州的模式,包括产业的变迁,我还是有深刻的体会,当然也有小的参与。
我要汇报两点启发,现在呼和浩特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还在整合这些基金的方案,第一,政府要出手,就是要集中国有企业的资金资源,包括一些信贷资源,做成母基金,以LP的身份去参与到市场化的GP管理的基金中去。到这里就够了,至于这个钱投到哪个项目,我建议政府不要去参与决策,让市场化的GP专业化的去决策。政府不要过多干预,让GP去选择人才,选择技术路径,选择产业。我相信会有很多优秀的GP协助政府来选择这些产业,不断的会有“六小龙”,“七小龙”冒出来。
第二,现在呼市在牵头做政府产业基金的规划,我这些年在全国跟各级政府的财政局、国资委、常务副市长等领导交流,我总结下来政府产业基金主要在四点上做文章,第一,要不要注册。第二,子基金的出资比例。第三,返投要求和返投口径。第四,要不要让利。我觉得呼和浩特要找一个对标的城市,比对标的城市要做得好一点,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GP来呼和浩特。去年有政府基金一号文出来,我觉得子基金的注册地可以放开,浙江好多母基金就放开了,政府基金投了这个子基金,子基金不一定要在浙江注册,当然补充条件是要介绍一些项目过来。我建议投一些北京、上海、深圳一些城市的子基金,但是管理人要介绍一些项目过来,出资比例高一点,有可能又可以把优秀的GP吸引到这边来。当然背后还涉及到返投,有些地方返投算得很硬,或者是要总部。是不是我们可以关联基金?或者宽口径的返投也可以算?
我们接下来在内蒙古要落地一支16到20亿规模的国家中小子基金,后面我们也想深度挖掘本地的项目,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第二,我们投资的投资组合里面,也希望跟内蒙古的产业和资源禀赋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浙江和江苏人多地少,电又贵,我们现在投的一些氢能,包括储能,首选的就是内蒙古,包括最近的国科炭美,做碳负极和钠电,还有做正极的,还有至华能源,也是做钠电的,他们都愿意到这里来,后面我们也想继续服务呼市产业升级。
刘博:陈总提到了在新能源领域的一些布局,呼和浩特也是中国新能源非常有名的产业高地,在新能源尤其是绿色能源领域,现在几个方向还是非常受关注的。我们在氢能、储能,包括新型的液流储备和新型材料方面都有很多的布局,像氢能,大家知道以亿华通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整个生态的产业链,我们基本上都投资了。在新型储能领域,去年9月份上市的海博思创,是我们在2012年天使轮投资的企业,体现了投资界常提的“耐心资本”,所谓的科技力量,和早期我们如何用各种要素支持它的成长。
有请各位讲一讲在新能源领域,您会在哪个方向布局?或者已经布局的项目和案例。
陈万翔:我觉得对呼市来讲,第一,这边有风能和光伏的资源,这两种资源最大的特点是波动性强,储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储能的材料在迭代,我们持续关注钠电,钠电的循环性能和成本会比锂电更优,可能会在储能场景大规模应用。
第二个是氢能,氢能作为最好的离网能源,我们在制氢、运氢、压缩机和氢燃气轮机等领域都有布局,我们投的慕帆动力,已经在赤峰做了燃气轮机示范电站,未来有机会在内蒙其他地区复制。这大概是我们一点点感受。
刘博:在氢能方面希望政府给陈总更多的支持。冯总你们在内蒙古已经投了很多的企业,请讲一下您的投资布局和在内蒙古的投资策略。
冯大任:我们最看好的还是内蒙古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我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全球优秀企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布局。具体在行业方向上,目前内蒙古地区的硅材料不仅是全国,也是全世界前列的位置,我们在相关领域耕耘了多年,也储备了大量客户资源和项目资源。同时,对于锂电池产业这个方向,过去几年公司整体投资大概超过40亿元,这个行业我们觉得从未来产业发展角度来讲,它会大面积来代替石油化工行业,有无限发展潜力和空间。
第三,我们也很看好氢能资源,最近我们跟国内几个龙头企业在协调,准备在氢能方面开展一定程度创新技术投资和研发,未来我们希望把这些好的项目推荐给呼和浩特市,争取在呼和浩特战略统筹的规划之下,让这些项目能有更好成长发展空间。
刘博:冯总非常了解呼和浩特本土的优势资源,也在这个方向有所布局,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很多产业落地。
高总,将来在生物合成、新材料和新能源方向会有哪些投资的布局?
高航:首先能源是制造的基础,新能源是新制造的基础,尤其是一切绿色制造的基础。我们以终为始,我们最关注的是新材料、生命科学,还有新的使能技术,这一切都需要新型能源。我们希望未来引入很多的产业内优秀企业可以来到呼市,我们关注产业公司孵化的新型管线,新的材料。新材料就是新型化工,我们跟全球的产业公司竞争,不单单要有新的使能技术,更多是成本上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也是中国想出海的一个新的战略高位,所以在成本上围绕着我们核心的优势,新型能源一定会给我们新的优势。
同时看到一些更另类的新型能源技术,例如光催化、电催化等新兴技术技术的兴起。我们可以顺着产业链布局,带着我们合作的产业内优秀公司,更多需要找到新能源的需求,在这里落地。同时可以把大生产的成本降低,从而在出海上把优势产生出来。
刘博:大家都分享了在新能源领域的见解,呼和浩特也是中国云谷,一些大的企业,包括算力资源非常丰富,大的企业纷纷在这里投资,算力的上游实际上是硬件的基建,再上游又是一层能源的革命,下游在千行百业,从Agent开始,从中间层开始,到上层的垂直模型,再到千行百业的赋能过程,实际上孕育着很多的机会。
也想请大家分享一下在中国云谷,智算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会有哪些延伸?各位专家在各自的领域表现非常突出,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讲一下方向,陈总在杭州看到DeepSeek火了之后,实际上带来了非常深刻中国数字基建新一代的建设,在这个方向上您有什么布局?
陈万翔:因为我们不投基础大模型,一是投资成本太高了,大厂优势明显,最后竞争也很惨烈,我们主要投支撑大模型发展的基础设施,大模型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传统ICT,即计算、存储和传输迭代升级的投资机会,像光子通信芯片、AI芯片、存储芯片、光连接器,这些硬件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第二,大模型的不断升级以及使用成本的不断下降,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生长的基础。我们重点关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比如我们在北京投了一家基于AI技术帮助企业提高获客效率的企业(百炼智能),收入和利润上来的很快。在应用层面,我们主要是看偏软和偏硬两个维度:软的有可能是在垂直领域,借助大模型能力,更加智能化的为客户带来降本增效;硬的方面,基于硬件性能的提升,结合大模型带来的交互方式的升级,在AI+机器人、AI+智能硬件、AI+VR等场景或将创造出现象级的新物种。
刘博:胡总是半导体和芯片领域的专家,在智算的上游,半导体和芯片行业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现在整个芯片,包括半导体产业未来的趋势也是围绕着智算和AI大幅度的提升去做贡献,从带宽,存算一体,从未来大的算力和模型的需求,底层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在半导体领域您看到了哪些变化,包括有哪些布局?
胡可:AI服务器的发展带动了整个行业,服务器的行业从上游中游都在高速增长,因为有国产替代的概念,对我们这种市场化的机构而言也会带来机会。我们最近在浙江衢州投了一家叫三时纪的做球硅材料的公司,做的是服务器用的PCB和封装板上的填充料,这家公司非常有特点,创始人是再次创业者,这两年的业绩随着服务器产业增长得非常快。我们投了他以后,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赋能呢?他的下游是PCB厂家,我们就引荐整个链条上包括芯片企业都跟他们做交流,因为它是最前端的创新性的材料。我认为围绕服务器产业,呼和浩特在智算上有这么大的优势,我们往上游走能不能吸引一些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厂家来到呼市,能打通整个产业链。
另外,我同时有一个身份是电子科大成电创投30人的召集人,我认为可以给呼市做一点工作,长虹集团新的董事长是我们的校友,他也有投资公司,有基金,长虹集团旗下有七家上市公司,有大量的投资项目和并购诉求。我们这个30人的组织里面,投了有500家企业,有135家已经上市了,在投的项目很多要找退路,我们就跟长虹做了深度的对接,我们给他推荐项目,寻求并购的标的,准备做一个活动“走进长虹”,长虹到绵阳报告以后,4月份升级为整个绵阳市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聚焦做一些不是这么庞大的活动。我们在去之前,实际上我们和长虹集团一起遴选了30多个项目,目前有5、6个项目在深度接触,是有实际效果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一家机构力量太小,我们可以找10几20家机构,大家一起抱团来到呼和浩特,我们一起做一些努力。
刘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我们的投资还是比较多的,直接投资的300家企业里面,有180家,60%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半导体领域,先进的封装技术,先进的3D堆叠技术,颗粒性技术,以及底层怎么做存算一体,以及在以太网交换芯片等高端芯片“卡脖子”领域,其实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源自于北上广深,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里面的研发团队。北京清华科技园是北京大模型聚集区,有五个大模型牌照的领先企业聚集在那里,其中智谱应该是在呼和浩特投资建设了大算力中心,同时也带动了一小批上游的企业进入到呼和浩特。
在整个智算领域,王老师和江老师都介绍到了整个中国数字基建实际是一个重塑的过程,之前依托于国外的高端软件和底层基建,现在在底层基建软件和开源生态方面,其实都是属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是它需要耐心资本的支持,未来整个基建,需要国家的支持,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也需要耐心资本进一步支持,来把整个中国的底层基建建设好,因为场景不缺,人口不缺,市场不缺,在上层就会有百花齐放的价值成长的曲线。
最后也请大家讲一讲跟呼和浩特的情缘,包括呼和浩特应该怎么去做创投基金,怎么去建设更好的产业生态?
陈万翔:我感觉呼和浩特,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要素禀赋比浙江和江苏来讲还是有极大的差异化,我觉得这里面商业的机会非常多。要因地制宜搞新质生产力,不要一哄而上搞新质生产力。呼市也要分析一下我们的区位优势,我们的禀赋,制定一个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然后多依托于市场化的基金管理人,去协助政府做一些产业的选择,人才的选择和技术路径的选择,我相信这样选择出来的产业、技术和企业,它的生命力会更强,迭代的速度也会更快。
冯大任:有两个方向,第一,在呼和浩特市本土的优质企业,有没有可能跟上市公司整合起来?我们目前正在组织一个上市公司并购基金,以定增形式来借壳,实现优质企业上市。
其次,前期我们也联络了几家上市公司,到呼和浩特来做考察和交流,看有没有可能通过并购基金的形式来获得上市公司控股权,从顶层把上市公司一些项目,特别是制造产业类型项目引入、带动到呼和浩特市。我们认为现在资本市场是不好的时候,反向操作机会整体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整个上市公司的标的,资产的标的都比过去价格大幅度降低,未来希望沿着这个方向,建议市委市政府重点考虑,我们公司也做了一些资源储备和资金储备,可以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域内发力。
高航:我的建议是从三个方面:分别是产业、数据、人才。呼市总共有几个多,能源多,算力多,但是客观来说,全中国几乎各个省份都在搞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那么算力和算力之间的不同是什么?
首先,就拿医药产业来讲,自从出现有机化学学科以后,人类只发现了一千多个新的分子,也就是说现在新的药物实际上只有一千种,还需要大量的干实验,尤其是通过超算和数算,这里面会有大量的数据需求和算力需求去找到新的化合物;其次,中国是一个生物发酵大国,并不是一个发酵强国,怎么能以数据为驱动,以AI为导向,做一些智能化的发酵处理,有更多质量更好的发酵能力可以去应用,可以帮助产业升级,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点。所以第一个建议,我们怎么引入核心产业,这是我们跟其他数算中心的区别。
第二个点是数据,拥有再多的算力和超前的算法,核心还是数据的积累。中国拥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可以产生有效的数据,同时产业内从端到端的数据,如果对数据进行确权,数据的交易,还有数据资产的安全性,未来也都是可以重点布局的方向。
第三个是人才,现在的人才已经不是单一型人才,更多的是全面,甚至是复合型的人才,比如说AI+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个时候我们怎么能引入到更好的人才,建立一批能理解传统产业升级的人才梯队,这是我希望未来有机会在呼市可以看到的。
胡可:我以长石第三期硬科技基金的募资为例,给呼和浩特产业母基金提一些建议。我们这支基金是注册在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策源资本出资30%,但同时像中金横琴,浙江衢控等国有资金都参与了,他们不在乎是不是注册在这里,在乎给当地能带来多少积极的影响。特别是由中金资本管理的横琴产业投资基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政治地位很高,管委会主任是澳门特首和广东省省长,执委会主任是澳门财政司司长,但政府层面完全不干涉子基金的遴选。
我们在参加子基金的遴选过程中,并不需要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府部门直接接触,而是直接与中金公司对接。他们作为母基金管理人,遴选了十多家投资能力很强、也能帮助当地实现产业化落地的市场化机构。我觉得呼和浩特也可以参考这种方式,通过遴选一批市场化的机构,来帮助当地招引和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
刘博:各位嘉宾都分享到了因地制宜,找到整个城市在科创生态位上的优势,呼和浩特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有非常好的算力基建,也有非常好的农畜牧业基础,根据科技、人才和成果不断的渗透,不断的科技赋能,相信未来的产业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今天的颁奖,金融行业的奖全部都给了银行和保险机构,还有担保的金融机构,可以看到在呼和浩特股权投资机构还没有被开始接受。所以我希望今天的这个论坛是一个开端。我们是1994年在清华提出做清华科技园,1999年才开始投资,当时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是科技、人才和创新的高地,但是如果没有资金,没有风投,没有人敢拿自己的钱去支持科创企业的第一步,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科技企业诞生。早期投资是一个小众行业,希望政府能够保护好股权投资基金,能够助力整个投资生态的发展,助力科创企业,尤其是高质量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迭代。
今天时间有限,圆桌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3/547541.shtml